奉贤区头桥中学“强校工程”实施方案
发布时间:2019-12-16 来源:头桥中学

为进一步贯彻本市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城乡学校的办学质量和水平得到普遍提高的精神,我校根据《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实施百所公办初中强校工程的意见》(沪教委基[2018]45)要求及《奉贤区公办初中强校工程实施方案》,积极探索和实践本校“强校工程”工作,特制订以下方案:

一、现状与问题

(一)学校概况

奉贤区头桥中学位于奉贤区奉城镇头桥社区,建校至今已有49年。1986年,原头桥中学不再设立高中班,由分水中学、东新市中学并入而成新校,并于1996年搬入现址。2015年经改扩建工程后,最大班级数可达36班。学校占地面积29157㎡,建筑面积11712㎡,绿化面积13661㎡。

“让每一位学生、教师都得到发展”的办学理念下,脚踏实地地向着“办一所家门口的好学校”的目标努力前进。学校先后获得上海市安全文明校园、上海市平安单位、上海市花园单位、奉贤区文明单位、奉贤区科普示范单位、奉贤区青少年科学院课题研究重点实践基地等荣誉称号。

学校现有13个教学班,学生217人。其中本市生源学生48.8%,外省市生源学生51.2%。单亲或离异家庭学生占比13.8%;特殊体质生占比4%。本地生源多为家庭经济困难、单亲或离异家庭、特殊体质生或隔代抚养学生;外省市生源呈现流动性大,六升七、七升八年级时转出比例高。

教职员工59人,其中专任教师54人,高级教师8人,一级教师32人,二级教师14人;研究生学历教师5人,本科学历47人,大专学历2人;35周岁以下27人,35-50岁18人,50周岁以上9人。

(二)存在问题

近年来,虽然学校在稳步发展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面临着诸多问题与挑战。近几年,我校与奉贤区整体教育教学质量有显著差异,在奉城地区整体教学质量也处于中下水平,通过前期对学校整体情况的剖析与思考,将急需改变与完善的问题罗列出以下一些方面:

1. 课程建设有待加强

(1)学校课程顶层设计不足

   学校能够根据要求开足开齐各类课程,专任教师及各学科教师的配置也达到相关要求。但融入学校发展理念的学校整体课程体系的结构和内容还待继续梳理和设计。

(2)教师课程开发能力与执行力不足

    教师有参与课程开发的意愿,但缺乏开发课程的能力。因此,整体课程开发的速度与质量不能和学校发展配套,已开设的相关课程执行力不足。

(3)特色课程质量有待提升

近几年,学校虽有《健康呼吸,绿色桥乡》、《经典诵读》两门特色课程,但整体校本课程的开发还处于起步和摸索阶段。桥乡STEAM课程群、“七彩”德育课程整体框架已建立,但课程的内容开发、后期的实施和评价等仍需加强。

2. 课堂教学存在短板

(1)课堂教学有效性不足

通过2015年绿色指标数据、各类督导、教研员学科视导及学校发展现状调研等研究发现,我校教师虽然在敬业精神、教育教学态度方面较受学生、专家等的肯定外,但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方面明显不足。课堂教学模式较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讲得多,给予学生思考和讨论的时间比较少,关注学生的“学”不够,造成学生学习主动性、学习思维品质不高(力不足)、不会自己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教师教育教学理念更新不及时,对中考改革、学科教研(发展)研究较少且深度不够;教师科研、德研意识薄弱,研究力不足;教师教育信息技术的素养有待提升,学校整体信息化教学发展不足……这些方面共同制约着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使师生陷入教而无获,学而不进的不良循环中,大大打击了师生教和学的积极性。

(2)作业设计针对性不足

   学生现有作业资源主要来源于统一教材资料、社会资源、其他学校提供的资料等,缺乏依据课程标准、校情、师情、学情所编制的作业;作业形式多以书面、试题组成,缺乏作业形式的多样性;作业量多以教师个体布置,缺乏学生个体差异、备课组、年级组统筹协调等等;作业评价方式单一,缺乏指导性、鼓励性等多类型的评价方式;使得作业设计的整体针对性不足,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3. 教师发展缺乏动力

(1)教师专业发展主动性不足

随着奉城地区转型发展,原有生源出现断崖式减少,优质生源及外省市生源急剧减少,超编导致新教师流入较少,部分教师工作量不足,教师的教学成就感和积极性大大降低,导致大量优质师源流失,缺乏区域内有一定知名度的优秀教师,在新一轮奉贤区卓越教师评选中我校区级名教师0人,骨干教师2名,优秀青年教师3名。青年教师虽有发展需求,但缺乏优秀教师引领,专业成长速度和深度不足,中年教师群体中优秀教师比例低,职业倦怠比较明显,大量中年教师停留在一级教师职称,参与评审高级职称的教师比例低下,近年来仅有1名教师成功通过高级教师评审,专业发展动力明显不足。

(2)教师专业培养制度性不足

    学校现有的教师培养主要依托市、区级培训,校级培训虽然能够落实但质量不高。尤其在教师专业发展的引领上,缺乏骨干教师、优秀教师带教,缺乏制度性的保障机制和规范化的操作。2019年,教师超编23人,面临全区推进全员岗位聘用流动机制,学校整体评价保障机制需要全面改革与完善,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因素。

4. 学生综合素养薄弱

(1)基础学力不足

根据2015绿色指标数据、区域学业质量调研等数据,学生整体基础学力较薄弱,处于奉贤区初中学段后段、同区域5所初中的后段。学生学习以被动式接受为主,缺乏主动发展意识。本地生源各年级学业质量均低于外地生源,学生优秀率比例低,低分率比例较高。

(2)自我补偿意识与能力弱

由于学生家庭组成情况、在学生综合素养培育方面家庭教育意识薄弱,学生整体综合素养不足,尤其在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等方面,学校现行开展的社团、乡村少年宫课程、学校特色课程虽能满足部分学生的需求,但由于缺乏教师、课程单一等原因还未能普及到全体学生。

二、目标与对策

(一)三年发展目标

1.总体思路与目标

在市、区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下,在支援校——“汇贤·古华”教育集团理事长学校汇贤中学、区实验性示范性高中致远高级中学的指导下,在学校发展理念“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每一位教师的发展”的指引下,学校坚持追求优质均衡发展、内涵发展、转型发展和开放发展,力求经过3年的努力,依托头桥中学“桥乡明珠”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为主线,带动学校课程领导与执行力、教师队伍建设、学生综合素养培育等方面的提升,从而提升学校教育教学状态,增强办学特色,提高办学质量,成为一所令学生、教师、家长、社会满意的学校。通过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与实践,为头桥中学每一位学生铺就人生第一座彩桥。

2. 具体目标

(1)构建与完善“桥乡明珠”课程体系,形成以关注基础性学力的“基础型课程”、注重动力提升的“七彩”德育课程、增强发展性学力的“桥乡STEAM”课程群,构建“桥乡明珠”课程图谱,构建融入学校发展理念的学校整体课程体系。

(2)以小班化“交互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项目推进基础型课程校本化,提升学校整体课堂教学质效,改善课堂教学有效性不足的现状。

(3)深化中考改革,关注作业设计有效性,有效搭建学生成功的脚手架,提升学生基础学力,力争将学生学业水平稳步提升,达到奉城区域中等,接近奉贤区整体中等水平。

(4)依托“桥乡STEAM”课程群的构建,形成一定数量及质量的校本特色课程,丰富学校课程体系,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更多选择。

(5)逐步引入项目式教学方式,增强学生问题解决能力,不断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6)全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力争在打造一支乐于奉献、专业扎实、勇于创新的明珠教师团队,培养6-8名区域内有一定影响力的骨干教师、优秀教师和特色教师,提升学校中高级教师比例,优化学校整体教师梯队。

(二)发展对策

1. 顶层设计,明确发展路径

   通过对学校发展理念、办学特色、办学情况等充分思考与发展的基础上,确立头桥中学“桥乡明珠”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为突破点,以“抓实效、促发展、强特色”的发展思路,带动学校课程领导力、教师队伍建设、学生综合素养培育等方面的提升的发展路径。

2. 内外合力,凝聚发展动能

①借助好外部环境的助力

借助好市“双名工程”、区“卓越教师”培养工程、支援校汇贤中学、致远高级中学的外力,聚焦课程教学、教师发展等学校发展关键点开展工作。发挥李龙权特级校长的引领作用,提升学校管理、学生发展等方面的品质发展。

②挖掘好内涵发展的“潜力”

在借助外力的同时,通过榜样引领、项目推进、评价奖励等形式要不断挖掘学校自身发展的潜力,活化教师发展、课程教学等方面的动力。

③凝聚好内外共建的“合力”

    把握好教育教学改革趋势,依托好校内外各类平台与机制,形成内外合力,助推学校进一步发展,追求品质化办学。

3. 聚焦强点,提升发展能效

    将学校发展聚焦头桥中学“桥乡明珠”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这一“强点”,从而带动学校课程领导力、教师队伍建设、学生综合素养培育等方面的多点、面提升,将发展效能最大化。

(三)重点推进项目

头桥中学以“桥乡明珠”课程体系来落实学校“为了每一位学生发展、每一位老师发展”的办学理念,尊重个体差异,努力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学校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挖掘“桥乡明珠”内涵,赋予“桥”新的内涵延伸与发展。我们力求“桥乡明珠”课程群的完善,优化基础型课程、德育课程、拓展型和探究课程等来满足学生个体发展的需求,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通过基于小班化的“交互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推动基础型课程校本化,提高教师的课程领导力,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通过增强作业设计的有效性,促进教师开展更深层次的教学研究,提高课堂教学质效;通过德育课程的开发与实践,落实课程育人理念,提升学生品德素养;基于特色课程的开发与实践,进一步提升教师的课程开发力和研究力,增强学生的创新素养培育;以“三玉”教师培养机制、全员岗位聘用流动机制的建立,促进教师的自主发展,保障“桥乡明珠”课程体系的实施。

我们将通过项目驱动,推动“桥乡明珠”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具体项目设计如下:

1. 项目一:完善“桥乡明珠”课程体系的构建,丰富课程内涵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主要举措:

(1)梳理“桥乡明珠”课程体系内涵,形成“桥乡明珠”课程图谱。

(2)完善“七彩”明珠课程,提升学生发展动力,推动课程育人。

(3)完善“桥乡STEAM”课程群,形成特色校本课程,增强学生发展性学力。

预期效果:

(1)“桥乡明珠”课程图谱的构建

(2)“七彩”明珠课程的课程材料。

(3)“桥乡STEAM”课程群的课程材料

(4)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资源库建设

2. 项目二:“交互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推动基础型课程校本化,提升课堂教学实效 

    我们将“桥”的物态特征延伸为师生情感交融的内涵,探索基于小班化校情、基于“问题化、情景化、信息化”的“交互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我们初步认为“交互式”课堂教学模式是指“遵循学生认知(或学习)规律,由教师帮助,在情感共鸣对话互动过程中,由学生自己学习的教学”。

主要举措:

(1)凝练“交互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理念,推动对有效课堂教学的研究 

(2)以学科教研为主,探索各学科“交互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 

(3)形成“交互式”课堂教学模式的资源建设 

(4)增强作业设计有效性研究,关注学生基础性学力的提升。 

预期效果:

(1)“交互式”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研究

(2)各学科“交互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

(3)“交互式”课堂教学模式的课例研究、教学设计集等资源

(4)“交互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展示活动

(5)形成各学科校本作业资源库

(6)学生学业水平稳步提升,接近或达到区域中等水平

3. 项目三:推进“明珠”教师培养,保障课程实施 

主要举措: 

(1)完善“三玉”教师培养机制,分类按需提升教师专业发展 

(2)结合全员岗位聘用流动制实施,完善现有教师考核评价机制 

预期效果:

(1)形成“三玉”教师培养方案,启动明珠教师培养计划,形成一定数量的骨干教师、优秀教师、特色教师团队。

(2)制定头桥中学全员岗位聘用流动制的实施细则。

(3)优化头桥中学教师考核评价机制。

三、技术与实施 

1. “桥乡明珠”课程体系的构建,丰富课程内涵

主要内容:

(1)“桥乡明珠”课程图谱的构建

(2)“七彩”明珠课程的课程材料

(3)“桥乡STEAM”课程群的课程材料

(4)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资源库建设

实施措施:

第一阶段:2018.9-2019.6

(1)组建“桥乡明珠”课程建设小组

(2)结合学校课程建设已有资源,深化课程内涵,构建课程图谱。

(3)确立各类课程的整体建设要求,建立“七彩”明珠课程、“桥乡STEAM”课程群开发工作小组,制定工作计划。

第二阶段: 2019.7-2020.6

(1)“七彩”明珠课程开发与课程实施。

(2)“桥乡STEAM”课程群开发课程实施。

(3)形成课程的相关资源库。

第三阶段:2020.7-2021.6

(1)结合课程实施情况,进行课程的完善并形成文本材料。

(2)总结课程实施过程的相关经验。

2.“交互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推动基础型课程校本化,提升课堂教学实效

主要内容:

(1)“交互式”课堂教学模式理念与基本模型的提炼;

(2)宣传“交互式”课堂教学模式的理念与基本模型;

(3)各学科“交互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

(4)“交互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展示活动;

(5)“交互式”课堂教学模式的课例研究、教学设计方案集等资源。

(6)开展作业设计有效性研究,提升学生基础性学力的发展。

实施措施

第一阶段:2018.9-2019.6

(1)成立研究小组,制定项目研究内容及计划;

(2)学校课堂教学现状调查,基础数据获得;

(3)“交互式”课堂教学模式理念与基本模型的提炼;

(4)宣传“交互式”课堂教学模式的理念与基本模型;

(5)作业设计的相关培训与指导;分学科开展作业设计案例研究

第二阶段: 2019.7-2020.6

(1)各学科开展“交互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案例研究;

(2)“交互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展示活动;

(3)“交互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案例、教学设计开发、课堂评价改进等;

(4)形成各学科“交互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

(5)分学科编写作业设计,形成校本作业集;

第三阶段:2020.7-2021.6

(1)结合“交互式”课堂教学模式实施情况,进行进一步梳理与总结;

(2)形成“交互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研究文本材料;

(3)完善“交互式”课堂教学评价方案;

(4)校本作业集资源库的再开发与补充,形成系列化的校本作业资源库;

3.推进“明珠”教师培养,保障“桥乡明珠”课程群的实施

主要内容

(1)形成“三玉”教师培养方案;

(2)启动明珠教师培养计划

(3)制定头桥中学全员岗位聘用流动制的实施细则。

(4)优化头桥中学教师考核评价机制。

实施措施

第一阶段:2018.9-2019.6

(1)成立明珠教师培养计划工作小组;

(2)做好“种子计划”、“攻关计划”等教师的选拔工作;

(3)制定“三玉”教师培养方案;

(4)召开明珠教师培养计划启动大会;

(5)制定头桥中学全员岗位聘用流动制的实施细则

第二阶段: 2019.7-2020.6

(1)“种子计划”、“攻关计划”等教师的管理和培养;

(2)“三玉”教师的活动推进;

(3)进一步完善头桥中学全员岗位聘用流动制的实施细则

(4)启动优化头桥中学教师考核评价机制

第三阶段:2020.7-2021.6

(1)明珠教师教育教学专项展示活动;

(2)完成新一轮卓越教师申报工作;

(3)梳理“三玉”教师培养机制的经验;

(4)进一步优化头桥中学教师考核评价机制

四、监控与保障

(一)组织保障

建立“强校工程”领导小组,负责整体方案设计、实施监督及评价;建立课程教学、校园文化、学校德育、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管理等工作推进小组负责各分目标具体实施与管理。

“强校工程”领导小组

组长:李龙权(特级校长)、余雪梅(名校长)、唐怡

副组长:王建琴、徐玉林

组员:宋建国、宋瑾、张明奎、黄洁、许娟、王永年、支援校相关人员

专家团:李龙权(特级校长)、余雪梅(名校长)、宋姬(语文教研员)、翁燕燕(名教师)、汇贤·古华教育集团、致远高级中学

(二)经费保障

1. 严格按照市教委、区教育局“强校工程”方案中对“绩效工资有一定比例向实验校”倾斜的政策,制定头桥中学“强校工程”绩效分配方案,向在方案实施过程中对学校整体发展有推进的教师和团体,激发教师参与的积极性。

2. 充分利用好“强校工程”专项经费,重点用于教师队伍教师、课程教学改革、教育教学工作、创新实验室建设、特色课程建设等方面。

(三)激励保障

根据市教委、区教育局“强校工程”方案中对积极参与“强校工程”方案实施的教职员工在推荐为“双名工程”培养对象、特级教师名教师工作室候选人、职称评审、绩效考核等方面予以倾斜。

(四)评价保障

基于市教委、区教育局对“百所公办初中强校工程”实验校增值性评估方案的要求,将“强校工程”中的各项目推进情况作为部门、教研组、年级部等的评价考核范围。对实施过程中增值明显和具有辐射引领的部门和个人给予适当奖励。

(五)宣传保障

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学校网站、微信公众号、学校宣传栏、桥乡明珠校刊等形式,对“强校工程”工作进展和亮点进行集中报道。

分享到:
相关信息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