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学科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路径
发布时间:2019-11-07 来源:头桥中学
 

          奉贤区头桥中学  杨玉梅

摘要:思想品德学科自身的思辨性,对培养初中生的思辨能力具有直接的作用。研究认为,充分挖掘与运用教材内容的思辨特点,设计科学的教学环节和学习任务,激发初中生思辨和知识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引导他们以课堂思辨学习为主,课外生活和学习思辨运用为辅,把知识思辨和各种现象思辨结合起来,实现对学生学习培养和实践培养的统一。

关键词:思想品德;思辨能力;思维能力

思辨能力作为初中思想品德学科教育教学的目标之一,随着初中生课堂主体地位的确立和不断提升,与学生的知识和其他方面能力得以全面地成长。本文以沪教版思想品德教材为例,研究初中生思辨能力培养的操作办法,以期为有效教学和学生素质教育作为基础性的创新探索。

1、思想品德学科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类型

根据当前的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与教学大纲要求,初中生思辨能力的类型在素质教育和中考导向的背景下,具有知识和实际运用并重的统一性。

1.1知识思辨

是指对教材中理论性知识的辩证思考,表现为学生在“具有一定悬念、一定思辨特色的问题”引导下,对特定进度内容的“设疑、激疑、质疑、解疑”过程[1]这是激发和培养初中生思想品德学科学习兴趣的内源性动力之一。他们会在对教材中的知识进行质疑,尤其是和个人生活阅历结合起来,产生对知识正确性、全面性和适应性的怀疑等,以此推动他们在问题的逐渐解决中,实现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如在“社会公共生活的安全保障”的内容学习中,学生会公共安全的概念、维护公共安全的职责、维护公共安全的部门与在公共安全中群众的责任等知识产生疑问,尤其在当前公共安全事件甚至是违法犯罪类案件频发的形势下,学生们在对自己和家人的安全担忧情况下,更会对造成和催生一些骇人听闻公共伤害事件的成因产生质疑。教师可以结合教材中的探究活动环节,引导学生开展思辨活动,如讨论、争论与辩论等,让他们在正反观点的思考与质证中,达成以思辨的运用完成知识学习的目的。

1.2现象思辨

在信息化时代,各类社会现象高发且被快速传播,几乎任何现象都和当事人及其周边群众的思想品德有着直接关系。相对知识思辨而言,各种发生在身边以及触及人的道德明暗的现象,更能激发学生的思辨和学习主动性。鉴此,教师要注意教学的主导性和控制性,把与教材内容相关的社会新闻案例,积极主动地搜集、整理与归纳,既要搜集正能量的积极现象案例,也要勇敢地并以科学的视角搜集负面的警示性案例,让学生们在相互的对比和思辨中,追求理越辨越明的学习效果。

如在“交通安全需要道德规范”的学习中,针对“中国式过马路”中发生的各种现象,以及由此导致的各种交通事故甚至刑事案件,都会非常强烈地刺激学生的神经。如针对过路老人跌倒扶不扶的思辨、闯红灯的思辨、道路拾金“昧”与“不昧”的思辨、翻越道路安全栅栏的方便与安全思辨,以及行人走不走斑马线的思辨等,既关乎法律更关系道德。学生在这样的思辨中,不仅会学习到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学习到做人的道理与艺术,也会学习到各种急救知识和方法等,以此达成学生主动学习的水到渠成。

2、思想品德学科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的课堂教学操作

对初中生思辨能力的培养,由于学生学科多且各学科的思维方式不一样,思想品德教师还是要依靠课堂教学,完成对学生思辨能力和习惯的培养。

2.1设置思辨环节

结合教学内容、教法选择与教具运用,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设置特定的思辨环节,一方面,为他们的思辨创设学习环境,让他们在持续性的有效思辨活动中,实现主动与高效学习;另一方面,设计科学的思辨内容和思辨任务,让他们的每次思辨都带有强烈的学习目标性,推动他们在活动的积极参与中达成实实在在的进步效果,“达到提高道德认知、发展道德思维能力、陶冶道德情感的目的”[2]

如在“养家的父母最辛苦”的学习中,教师可以设计“父母时间安排”的思辨环节,让学生能真正地敞开心扉且扪心自问的方式,去思考父母的“时间都去哪儿了”,看到父母对自己、家庭和他人的无私付出,以此加强对父母的理解。

在这种活动中,教师组织学生开展思辨活动,要注意学生之间避免相互暴露同学家庭的隐私,尤其好心办坏事的伤害了极个别学生自尊的情况。在思辨案例组织与材料论证的运用中,无论学生对自己父母的思辨认知,还对其他同学父母的认知,都要能选择积极、正面和进取的案例,以此实现教育的直接性。

2.2设计思辨任务

思想品德教学中,思辨任务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教学大纲要求和新课改精神,思辨任务的设计需要注意三个方面:一是,方向性。就是要确保围绕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开思辨,让学生思辨活动中能不断地强化对核心价值观的学习、理解,并激发他们运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践行。二是,时效性。即思辨的切入点,要注意选择那些在社会影响较为广泛的时事案例,尤其是最近发生的案例,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辨积极性。三是,启发性。即通过思辨活动和相关知识的运用,能达到启发他们理解知识、明白事理和提升个人思想道德境界的作用,并转化为内在的知识和个人修养支持他们继续努力学习。

如在“怎样对待家人的隔阂”的学习时,教师可以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随着每个活动与案例设置一个思辨任务。其中,具有参考价值的设置有:增加案例设置,针对当前父母批评孩子上课玩手机孩子跳楼的案例展开思辨;教材案例续写设置,如教材64页“电脑风波”矛盾激化的续写等。

在实际的设计中,增加的案例要注意与学习的关联性,教材案例运用要注意思辨任务设计的发散性,尤其注重运用不同的情节发展方向,去引导学生展开不同的思辨,进而去总结和明白不同的道理。

3、思想品德学科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路径

思辨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既需要思想品德学科发挥主要作用,课堂教学发挥主要阵地作用,也需要其他学科与时间的配合,才能达成对学生的全面促进作用。

3.1课堂培养

课堂作为教师知识最为集中与灵感最为活跃的时段,对培养初中生的思辨能力具有最积极、最直接的作用。因此,教师要注意运用课堂教学的时机,依托教材内容与引进其他的案例,通过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一分为二辩证分析问题”与“运用书本理论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辨能力”[3]。可以尝试的培养方式有三种:一是,教材内容的思辨。教师充分挖掘教材内容的思辨特点,去组织如上述的知识思辨等。二是,增加案例的思辨。主要是各种现象的思辨,教师运用多媒体或直接讲述众所周知的某个新闻案例等,抽取事件中的某个点进行思辨。三是,课堂即兴发生现象的思辨。既根据班级常发生,或者在课堂思辨过程中某个学生的观点等展开思辨。以此,推动学生积极地学习教材、复习教材知识和运用教材知识,达成当堂学习的知识消化目的。

3.2课外培养

这属于课外任务型的培养。即教师根据教材教学进度,为学生部署相关的思辨材料搜集任务、观点思辨任务,让他们在课外的时间运用各种途径,如查阅报纸、杂志、书籍与网络等,尽可能地全面掌握各种资料的情况下,让自己从正反的案例材料展开自我的思辨,为课堂与其他同学的观点交流甚至交锋打好材料基础。在这种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学生的三个方面指导:一是,材料搜集的全面性。既要搜集积极正面的案例,也要搜集消极负面的案例,形成鲜明的对比,让他们从正反的思考中获得某种启发。二是,材料搜集的时效性。尽可能地搜集近期的案例,由于现代媒体的发达,学生很容易就搜集到最新的案例材料。三是,辨别材料的真实性。由于网络的发达,很多的信息未必是真实的,因此,教育学生要注意到那些信誉较好的大型综合网站去搜集信息,如人民网、新华网与其他的有影响的网站等。

结语

初中生思辨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广大的思想品德教师积极地行动起来、联合起来,开展教学内容整合的创新、教法的创新,把思辨作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教学的环节与教法的有机部分,实现对学生的润物无声培养。

参考文献

[1]郭建东.设疑法在初中思品教学中的运用[J].江西教育2011(24):50

[2]谷桂杰.创设生活化情境 发展学生思辨能力[J]. 北京教育(普教版)2014(7):69-70

[3]戎士锋.思品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J]. 教师博览(科研版)2014(5):103

分享到:
相关信息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