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光盛,万物生
发布时间:2019-11-07 来源:头桥中学
 

头桥中学 裴雯

春日乍暖还寒之际,我有幸在宋姬老师的指导下执教了一节区级研讨课——《秋天的怀念》。在备课、磨课、授课的两周中,我感觉到自己犹如一颗小小的种子,历经丝丝寒冷却在这缕缕温暖中,繁荣滋长,收获累累……

一、正文本解读之干

《秋天的怀念》是史铁生的一篇回忆性散文,讲述了重病缠身的母亲体贴入微地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鼓励儿子好好活下去并且最终改变了儿子的人生态度的故事,歌颂了伟大而无私的母爱。

文章内容简单明了,这些也是在教参上清楚写明的,但我想:作为教师,上完这堂课仅仅是为了得到这个学生一读可知的内容吗?如何从文本中挖掘到一堂课真正应该教给学生的知识而又不脱离文本呢?

这就需要教师深入的文本解读。那么什么是文本解读?

孙绍振先生曾说:“解读文本就是解读文本背后的秘密”。解密就要“解写”,解读为什么这样写,解读作者出“为什么这样写而为什么不那样写”。教师应引导学生从作者角度去理解作者的思路和情感,否则学生也永远无法沉浸于文本中。

我对《秋天的怀念》的文本解读经历了三次重来的过程。第一次我将重点落脚于母爱,通过母亲的表现理解母亲的爱,最后课堂总结出母亲的爱是隐忍的、伟大的、无私的。通过试教和校内教研组老师们的帮助,我发现自己的课堂终点即为起点,那么这一堂语文课就毫无意义了。第二次,通过大量研读史铁生的文章,我将他作品中的春秋两个意象作为主线理解史铁生的懊悔,设计了“感受伤残的春天”、“理解不死的秋天”这两个教学环节,更以拓展延伸来引发学生思考。

但是宋姬老师立即向我指出要关注教材在单元中的作用和意义。钻进牛角尖里的我才发现,两代人的心灵沟通在这一单元主题中要沟通的是什么?是“我”想告诉母亲“我”很懊悔还是想告诉母亲“我”要好好活着?很显然是后者,而所谓的拓展延伸放置于这样一节旨在引导学生感悟情感的课中是否恰当也值得我深思。

随后,对文本我做了第三次解读,终于真正理解了:作者为什么要写“我”在秋天怀念母亲?为什么要从“我”的暴怒无常写起?文章是怎么通过语言文字表现母亲在“我”人生转折中的重要意义的?也终于真正开始思考:如何帮助学生理解“我”从“不好好儿活”到最后“要好好儿活”的变化,如何将母亲要“我”好好儿活自己却不能好好活的伟大与无私的爱传达给学生。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教师往往带着自己的想法去解读文章,因此常常会出现过度解读或者解读不到位的情况。文本解读是繁琐的,但也是极其重要的。只有教师深入解读文本,才能发掘文本的潜在价值,解读其内在的文化、思想,把握语言特点,提取文本的精华,没有真正深入文本去解读内容背后的形式是永远无法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

二、长课堂教学枝叶

有了正确到位的文本解读并且以此确定了教学目标,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学目标呢?

需要有效的教学环节设计。

而首当其冲是问题链的设计。在我的第七版教案设计中,我的问题设计首先思考:文章主要怀念的是谁?其中反复提及的事情是什么?其次是细读全文思考:去北海看花对“我”和母亲有什么特殊意义?其中包括两个小问题:1.母亲为什么想带“我”去北海看花?2.母亲是怎么做的?再次是理解“我”内心的懊悔之情,最后理解“我”要好好活的感情。试教下来,我是非常沾沾自喜的,因为学生都能较准确回答这些问题,自我感觉课堂推进挺顺的。但是宋老师的一句话点明了我整个教案设计中最明显的不足,她问:“问题链在哪里?问题有思维容量吗?”反观自己的问题设计,所有的问题都是怎么做的?是什么?有什么?都是一找就能从文中找到答案的无价值提问。当下,我的心就沉了,明天就要正式上课了,我该怎么办?

当晚在宋老师的帮助下,我连夜对自己的教案做出修改,课堂导入从学生质疑开始,初读课文也跟随学生的质疑,然后理解母亲为什么总想带“我”去北海看花?再从“我”的痛苦来看母亲所思所想所做,再来理解母亲自己不能好好活却希望“我”好好活的大爱,最后回到“我”对母爱的理解,课堂小结再次回顾学生质疑的问题,整堂课对母爱的理解循环往复,将学生一步一步由浅入深带进文本的情境之中,深入真切地感悟母爱。学生从简单的提炼信息到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再到学生独立思考整合答案,很显然,一堂课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苛求所有环节全面开花,但不可缺的是精彩之笔。

《秋天的怀念》一课最被同行肯定的就是朗读环节。散文的情感性强,在授课过程中带动学生情感也就格外重要,那么如何落实这一点?我也是苦思冥想,曹刚老师常用的串读法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于是我把文中“我不好好儿活”的句子、母亲劝“我”好好儿活的句子、母亲不能好好儿活的句子都组合在一起,设计男女生分角色朗读,以教师导读的方式串联起文本中最感人的片段也是本堂课重点理解的内容,将学生的情感体验调动起来,增强他们的感受,有效达成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学生的情感越是沉重那么情感体验的目标就实现地越到位。

为了呼应这个教学环节营造的情感氛围,整堂课中我没有调动学生讨论等环节,而是通过朗读让他们感悟母爱的厚重。

虽然在整体设计上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在课堂的细节处理上,我还存在不足,尤其是没有能够将追问做到位,因此没有能够更深地启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这些是我还需要更多成长的方面。

三、奠素养之基石

语文核心素养是当下语文教师最关切的内容,那么如何在课外切实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呢?

作业布置的作用就突显了。

《秋天的怀念》第一版本的作业是:请同学们谈谈对“好好活”的理解,但是事实上这是我们要在课堂中解决的问题,那么如何在不脱离文本的情况下适当拓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呢?第二版本的作业就改为了:去北海看完菊花,我想对妈妈说些什么?字数要求为200字左右。

“母亲,儿子来看您了。自从您在秋天离我们远去后,我和妹妹都懂了您对我说的话,您放心吧,我俩会在一块儿,一定会好好活着,完成您最后的心愿。”

“亲爱的母亲,您一走已经好几年,儿子已经改变了,不再是那个自怨自艾、唉声叹气的我了。您活着的时候为我操碎了心,那是是我太自私了,只觉得自己是这个世界上最不幸的人,直到您突然离世,我才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只是为时已晚......不过您放心,我会好好活下去,不辜负您的期望。”

“去北海看了花,我才明白您一直想让我看花就是想要我好好活着。母亲,您在那边过的好吗?您有没有每天都跟着我?想着我?现在每次去地坛,我都会想您会不会再来找我,老天为什么那么早就把您召回去了呢?我还有好多事没和您做,好多地方没和您去,如果还能再来一次,我一定会跟着您去看花,为您摘下最美,最艳的一朵,送给您——我最爱的母亲。”

这三位学生层次不同,对于文本的理解达到的程度也不同。但是让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得也是一堂课的成功之处。这项作业的目的在于巩固学生在课上理解到的:“我”感恩于母亲的爱,要好好活的信念;也希望能够使学生理解“我”在感恩之外的另外一种感情———懊悔,

学生也确实能够理解到。大部分同学反映他们在最后的朗读和老师出示的一些资料中更深地体会到了史铁生的内心世界,这种感情不仅令他们感动也令他们反思自己的生活,并且以文字的方式表达出来,无疑学生在这样的练习中切实锻炼了自我的表达和思维能力。

一堂课,一篇过去的文本若是能引起他们对自我生活的思考未尝不是教育能给予他们的一缕光?也未尝不是我的一种幸福!

春光不老,万物生,历经严冬,种子才能茁壮。

愿我也能长出一个花繁叶茂的未来!

分享到:
相关信息
友情链接